
一位中国企业家的文化回归之路
发布时间:
2022-08-11 15:48
——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严陆根访谈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现场
严陆根与罗丹雕塑原作《思想者》
严陆根在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开幕式现场
从动车到高铁,正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风驰电掣,呼啸前行。
我们整个国家也是如此,30多年的崛起之路令世人惊叹,而同步成长的中国企业家也在艰难曲折的打磨中走向成熟。
严陆根博士,作为百家湖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他的人生历练,仿佛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在他所打造的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盛大开幕之时,让我们走进他的内心世界,探视他那传奇式的经历和宽广深邃的精神世界。
一
“为什么有文化的人反而穷?”在深沉的回忆中严陆根自问自答。
严陆根出生于1956年,南京江宁东山镇人,自幼聪颖好学,尤喜读书。15岁下农村当知青,上衣口袋总插着一支显眼的自来水钢笔。后响应“时代的号召”被安排到徐州冶金部806地勘大队成了一名地质队员,辛苦工作之余以读书为乐。调回江宁后,先后在新蕾公司、县委办公室、江宁印刷厂从事宣传、秘书工作。在印刷厂时愣是翻阅几十年资料写出了中国1949年之后的第一本印刷志《江宁印刷志》,时任江宁报领导的张世民偶尔看到了这本公开出版的书,十分看好这个有才华又勤奋的小伙子。他给严陆根出了道题:去采访一个重要摄影展。第二天早8点,严陆根准时出现在他面前,递上一篇经打磨的精短新闻稿,说:“你若能把我的字砍掉10%,此后我就不写东西了!”当严陆根在印厂看到自己的稿件几乎原样以铅字出现在江宁报要闻版时,他知道成功了。从此开始了8年的职业记者生涯。
“作为一个职业记者,我先后写了28个人物,釆访最多的是乡镇企业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江宁都还是‘五小工业’,领头人文化也不高,一家机床厂厂长只会写自己名字,后来还做到全国优秀企业家、乡人大主任。当我月工资只有几百元的时候,这些企业家收入早已上万。”
“脑体倒挂”的例子严陆根并不陌生。他们家兄弟姊妹5人,他和在大学任教的大妹妹最有文化,却最没钱。其他亲属经营商场,个个成了万元户。“一到过年过节,他们给我女儿的红包都是一两千元,而我的工资才几百元,心里酸溜溜的。有文化到底有什么用?”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原子弹还不如卖茶叶蛋”流毒甚广,严陆根也尝到其中滋味。
如今回看那段历史,严陆根不胜感慨:那些靠着勤劳勇敢叱咤一时的农民企业家,如今又在哪里?他们中大多数已经销声匿迹。因为缺少文化,他们难以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对未来预判的能力。他们无法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自己,并把事业做大、做强。
多年经济记者的生涯让他对国家政策有更高的敏感度和洞察力;世代经商的家族传统和家人的成功更是让他跃跃欲试:年纪轻轻的,何不到经济场上去一试身手?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如旋风一般,在中国掀起了一股开发热潮。6月18日,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告成立。严陆根意识到这是一展抱负的大好时机。新成立的开发区管委会共有23人,其中22个是由组织部门从部委办局机关保留原职抽调出来的,唯有严陆根自断退路辞去公职主动要求下海。
“8月8日,我攥着从组织部人事局转出的档案,兴冲冲地来开发区报到。我眼前是三间从面粉厂租来的简陋办公室,其中一间是开发区主任副主任办公室,一间财务室,剩下一间是其他所有人的活动性办公室,谁需要接待谁用。”由于其他人档案都留在原单位,而严陆根例外,档案无处接收,只得装在包里自己保管。“我顿时生出一种感觉:从此自己真成了没爹的孩子!我太太也痛苦,她后来告诉我:‘以前你在机关大院里的8年,是我最愉快的8年。白天,你采访埋头写稿子,晚上吃了饭,我们从机关大院子后门进,大门出,绕回家,简单幸福。’我老革命的岳父也不理解:好好的国家干部不当,偏偏要去一个没有地位和名分的单位!”在最不被理解和最无助的时候,严陆根内心的痛苦和斗争是很难用言语形容的。他曾在一个没人的山包席地而坐,仰头看天,眼泪簌簌地往下流。“然而,再多的委屈也浇不灭心中的理想。我捏紧拳头,这样激励自己:不管眼前有多难,我是一定会成功的!”
“自古男儿当自强。”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个大任,就是改革开放时代引领经济社会风气之先的伟大的中国企业家肩头的重任。
创业之初,严陆根去书店买了本《房屋维修手册》看了一天一夜,次日就注册了开发区第一家房地产公司——江宁开发区房地产开发公司,严陆根就成了负责人。虽然算国企,但更像是皮包公司,没有资金,没有像样的办公室,公司章、财务章、法人章平时都放在皮包里,对外接待就在“活动”办公室桌子上放个牌子,接待完再把牌子揣包里。一切都是白手起家。
不能在江宁的资金总量里拿钱,严陆根就得去外面寻求资金支持。他找来了香港的外资公司,以资金入股,他代表开发区以土地入股,各占百分之五十股份,成立了南京利源物业发展有限公司。第一个地产开发项目终于要上马了,那就是百家湖的湖滨公寓。
别看现在百家湖环境优美,还是江宁的核心商业区,但在当时百家湖还不是湖,只不过因为这里地势低洼,天然形成了上百个小水塘,被人们戏称为百家湖。
谈起百家湖的崛起,严陆根神釆飞扬起来,自拟的讲话提纲丢在一旁,当年创业时的那股热血又在涌动,那毕竟是他亲手干出来的新事业,新起点。
“怎么让更多人愿意到百家湖来买房子?我是办过报的,知道报纸的影响力,便不惜重金买版面做广告:‘玩在玄武湖,住在百家湖!’1993年10月初开盘,第一栋楼24套一天就卖光,第二周第二栋同样开盘即光,到年底4栋楼全部卖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五六十岁老头,瘸腿,从城里坐着手摇车来的,背了个马桶包,一包碎钱倒在贵宾室要现钱买房!我兴奋地给县领导打电话:奇迹出现了!开发区有戏了!”
兴奋归兴奋,严陆根清醒地记得,他承诺的百家湖风光带还停留在图纸上。
“房子造出来了,要给人家环境啊!1991年特大洪水,这儿全淹了,后来又接连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水利局农业局出了主意,可因时因地制宜,把原来的众多小水塘改挖成湖。真正意义的百家湖就这么来的。当时没有机械工具和电器设备,就靠农民铁锹挖肩膀挑。那气势,就如同当年修水利上河工,人海战术,红旗飘飘,硬是把一个个水塘挖通连成片,形成了日后南京城内第二大湖——1300亩浩瀚的百家湖。挖出来的土没有车拖只能就近堆,当时的无奈之举居然成就了如今13个半岛的漂亮景致!”
二
在中外合资的南京利源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严陆根以中方代表的身份担任总经理。但这个经理并不好做。当时由于体制机制不健全,国企领导和管理人员通过贪污、受贿等多种方式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因而中央和地方政府把国资监管当成重要工作来抓。严陆根这个国企老总自然成了重点监督对象,时不时遭遇突击查账。他担心频繁查账会影响员工情绪和公司正常运作,干脆让检查单位把所有账目用卡车拖走,慢慢查。虽然最终什么问题也没有查到,但严陆根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1999年,他暗想:何不脱掉红顶,直面市场挑战!
思想的火花一旦闪现,必然照亮前程。
接着,国企所有制变革开启。严陆根基于公司负资产现状,向政府借了几百亩地,打了3年还清的借条,又到银行贷了款,背负着9200万元的债务,在1999年8月18日,正式签订了改制协议。
又一条新路刚起步,正当严陆根憋足一股劲准备在商场上大展身手时,命运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改制协议刚签了3个月,一次胃部剧痛把他送进了医院,医生告知他是胃溃疡穿孔,11月23日进行了手术,胃切去五分之四。
术后恢复期间,严陆根渐渐感觉到气氛蹊跷:怎么每天像走马灯一般,总有十几个部委办局的同事朋友前来探视?按捺不住心中的疑惑,趁一天夜里护士长不在,他悄悄摸进办公室,抽出自己的病历,一眼看到了明明白白的诊断——中文一个胃字,然后是一个C,一个a。天哪,这不是胃癌吗?他傻傻地看了又看,直觉得五雷轰顶,眼前一阵发黑。
“接下来的3天,是最痛苦的3天。我太太天天在门口哭。我并不知道,主刀医生说我只能活3个月,不会超过6个月,全家人都在悄悄准备后事。那时,我除了医生谁也不见,40多年的生命像电影一样在脑子里回放。” 谈及往日,严陆根不胜唏嘘,“早不生病晚不生病,偏偏这个时候生病,如果早几个月,没签改制协议,治病还能报销,现在不但要自己承担全部医疗费用,还要背负近一个亿的债务。原来铺在面前的一条理想的大路,瞬间就消失了。”
公司怎么办?家人怎么办?一连串的问号拷问着他的生命,他的意志。3天后,严陆根有了最终的答案:“我想通了,必须活下去!只有活下去,这个家、这个公司,才有继续维系下去的可能!”
一颗冰冷了的心,重新有了它正常的温度。这时候严陆根胸膛里,跳动的是一颗火热的心,那就是一团火,要烧毁一切绝望。这是旧我的死亡,新我的重生。
“以后3年,我几乎退出了公司的管理。把底下的销售公司老总提上来做老总。大家勠力同心,为企业争气、争光,后来就每年有分红了。基本康复以后,医生叮嘱我,还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保证抵抗力很旺盛。我问有什么办法?读书行不行?‘人生至乐,无如读书’,大脑一动,全身就动。我的想法,得到医生的嘉许。”
从2002年开始,严陆根就修学养身,到现在14年,没有离开过学校。由于他的勤勉好学,先后获得了南澳国立大学MBA,清华EMBA,又读了4期清华国学,中国社科院金融学博士,马赛商学院管理学博士,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接下来,他还要读艺术学博士。读书过程中他写了好几本书,最得意的是总结自己20年建造住宅社区的经验,创造了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学科——社区管理学科,他的博士论文如今已出版的专著《社区金融学》、《社区经济学》已成为中国高校的教材。
“学习让人增强创业激情,创业智慧,和创业智能。在我面前,展现出一片光明的新世界!”严陆根言辞间充满着生命的活力和睿智,那种状态,与其说是成功的企业家,不如说更像一位儒雅的学者和文化人。
严陆根走路带风,一步顶别人两三步。修学养身后不仅让严陆根保持了良好的身体状态,还让他对于经济和产业的趋势有超乎常人的判断。
做房地产,严陆根早已轻车熟路,利源集团连年被江宁区评为纳税大户企业,在2007年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评估发布会上,利源集团以3.35亿元高居南京地区榜首。2009年,全国房地产市场逐步回暖,众多内地房企赴港上市成为一道风景线。此时的利源集团年销售已高达36亿元!
恰在此时,严陆根却断言:地产业的“战国群雄时代”要走到尽头了。
他富于洞察力地表示:“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一定量的时候,资源、资本、资金就会向大企业集聚形成垄断,诞生寡头。寡头以后再出现切割,切割以后再分裂,商品经济就是这个规律。我认为房地产应该到寡头的时代了。所以2009年我决定退出,并选择了自己的爱好——艺术作为产业去发展。”
三
在严陆根宽大的办公室,背景墙是第一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的金奖作品《孤山》,博古架上陈列着各式古玩。而巴尔扎克的一座半身雕塑,其深沉和睿思的形象给整个室内增添了特殊的气质和氛围。办公室里间有一画室,桌上地上铺着他自己挥写的书法横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严陆根选择文化产业并非偶然。每当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文学艺术都是最好的慰藉。当他大病初愈重返利源之时,就创办了一份非营利的企业内刊《百家湖》,聘请江苏文化圈颇具声望的文化人担当总编,约请知名作家、艺术家撰稿,免费赠阅,虽然不能公开发行,但15年的品质坚持使得《百家湖》杂志在文学圈内拥有了良好的口碑,也赋予了“百家湖”这个地产品牌更多的文化内涵。
艺术收藏是严陆根近20年来的爱好,与一般人认为的先富后藏不同,严陆根的首次收藏是借钱做的。1996年,严陆根在香港佳士得拍卖行看到了他仰慕已久的张大千的作品,当时严陆根的月工资仅千元,但他还是向朋友借到5万元港币拍下其中的一幅较便宜《荷花》,后来用了很长时间才把钱还清。
当然,一个大企业的转型升级,并不像现在说起来那么轻松。
严陆根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娓娓道来。
“转型设计方案,实际上前后花了4年。作为一个项目的调研报告,本身就是很花时间的。而我们没有请专业团队去做,全靠自己慢慢搜集整理,完全在封闭状态下做,不能影响公司正常运营。方案设计出来是一本很厚的书,每个条块都有一个方案。2013年正式宣布全面退出房地产业,一夜之间宣布转型,所有中高层干部都傻了。那是2009年,文化方面并没有出台很多的好政策,文化也尚未有大的产业。完全是经济学知识的积累告诉我,让我在思考新的方向,并且加快了进军文化的步伐。”
严陆根的第一步,就把他的伟力科技园改成凤凰山艺术园,为画家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吸引了众多艺术家的参与。然后开始做美展。“怎么让画家相信你?只有做学术的、大场面的美术展。最初还不叫美术展,而叫南京国际美术节。管峻写好后专家认为美术节还是群众性的,不是学术的展览。赶紧给管峻打电话,重写!于是,第一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横空出世。我们请了50多个共和国部长为画家颁奖,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美术展颁奖仪式。一夜之间全国都知道了。”
著名书法家管峻挺拔清丽的楷书牌匾就摆放在严陆根的书房,它在不同媒体的不断亮相告诉世人:从第一届到如今,历经3年,南京国际美术展已成为南京一张文化名片,深深印入巿民的记忆中。
通常企业家搞文化产业,主要是收藏、拍卖,投资的目的是高额的回报。严陆根却特立独行,经营投入与公益投入不成比例。该由企业家做的,他固然会做;该由政府做的,他也在做,而且做得很大,几乎不计回报。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
国际美展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美术教育。严陆根有他更宽阔的眼光和更深入的思考。
“我们中国现在最成功的教育,是EMBA、MBA,而这两个教育体系完全来源于西方,我们的艺术教育来自前苏联教育体系。为什么没有能培养出大师?教育体系出了问题。所以我们在香港成立当代美术学院,与欧洲著名商学院合作,引入西方教育体系,创办了针对收藏的专业博士学位班。收藏目前只是作为爱好或者投资项目,而我们要把它作为学术去做。后面我们还要开设中国当下还没有的策展人专业博士学位班,另外我们还要开设民营美术馆馆长专业博士学位班。为什么中国的民营美术馆开了一茬又一茬,倒了一批又一批,而国外的美术馆就能自负盈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具备生存的基本理论基础。这3个专业今年开一个,明年开两个。今后再开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艺术方面的本科班和研究生班,力争把好的商业模式和理论带到中国来。”
谈及未来的规划,严陆根似乎又回到了风华正茂、书生意气的当年,“我们还要把未来的艺术大师,成名的艺术家带到全世界优秀的美术学院去做博士后和访问学者,进入国际艺术学术圈,这样才能发展成真正的国际化艺术家。”
严陆根的思考与实践,不仅是企业家的,更是一个文化人的。或者可以说是一个中国企业家的文化回归。
当然,身为一名企业家,严陆根清楚,如果只靠一味砸钱,产业没办法做长久,再崇高的理想也终究会被残酷的现实击破。当下的中国,艺术大众消费时代即将来临,严陆根看到了这一广阔的潜在市场,“世界艺术市场我们中国占了三分之一,艺术家大约占了全世界二分之一,每年有20万艺术毕业生,我们要把百家湖文投集团办成全世界最大的上市的文化经纪公司。我们现在签约画家最多,还要继续签下去,把更多的艺术家带到世界。”
严陆根在一级市场积极布局,目前香港和北京的ART100画廊已经开业,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的画廊正在相继开业,这些坐落在各个城市中心的画廊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个窗口。严陆根透露,今年上半年百家湖文投出口了第一批价值几百万的艺术品,10月又出口了一批价值5000万元左右的艺术品。
让艺术进入生活,让美学服务大众。百家湖文投的品牌之一“艺术南京”国际艺术品博览会经过两届的成功举办,总结出一套可以复制的商业运作模式,正在向全国推广,今后将会诞生更多以“艺术+地名”的博览会。同时全球最大的永久保真艺术品交易平台——中艺易购已上线营运,和红星美凯龙合作的全球最大的艺术品线下体验店也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
如果说当年以文化人身份下海经商是一份勇气,后来用资本反哺文化是一种情怀,那么现在靠产业发展文化更是一种智慧。
让我们回到日前刚开展的第三届国际羙术展。罗丹代表作“思想者”青铜雕塑原作矗立其间,吸引着众多的观众驻足、凝思。这座雕塑,严陆根曾经一见钟情,十年寻觅,终于有了今天的结果。而作为中国企业家中的“思想者”严陆根,当他站在罗丹雕塑前留影的这一刻,在他那睿智而深邃的目光里,究竟又在思考什么呢?
我们期待着,严陆根围绕他的艺术产业梦继续作出令人鼓舞的回答。
赵绍龙 陈爱华 褚 雯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