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报道 |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开幕,2018年将改制为双年展
发布时间:
2022-08-11 15:48
11月12日,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在南京百家湖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吕澎担任总策划,意大利MUSEION现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Letizia Ragaglia联合策展,以“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为主题,探讨了当代艺术在历史范畴内所面临的问题。
△ 百家湖美术馆新馆为原百家湖商业中心改建而成
△ 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严陆根在开幕式上致辞
△ 总策展人吕澎担任总策划和联合策展人Letizia Ragaglia在开幕式上致辞
这项依附于民营企业自我文化崛起的“南京国际美术展”,立志打入“全球十大美展”之列。而这个目标对于抱持着极大艺术热情,并有志于将艺术产业化的百家湖国际文化投资集团董事长严陆根而言,只是其计划中的一环。在南京国际美术展之外,百家湖文化投资还涉足了博览会、拍卖、画廊及媒体等各个艺术领域。而这条历时6年,预计投资30亿的打造的产业链目前已行进过半,严陆根也表示,三年所努力的目标已经全部实现。以南京国际美术展为例,从首届20万参观人次,到第二届的21万人次,第三届预计将有50万人参观本次展览。而下一届将正式引入双年展制度,于2018年10月举办,“南京国际美术展”也将更名为“百家湖艺术双年展”。
△ 一楼展厅展览现场
△ 二楼展览现场
△ 三楼展览现场
相比前两届美展,本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的一大变化是展期由以往的10天延长至100天,场地也不再租用南京市大型博览会展馆,而是改在新近落成的百家湖美术馆新馆进行展览。新场馆由原百家湖商业中心改建而成,于今年9月刚投入使用,本届568位参展艺术家的670件作品,便呈现在新场馆近15000平米的展示空间之中,百家湖美术馆也将是未来“百家湖艺术双年展”的固定场馆。
△ 展望的不锈钢作品
△ 王广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图片 83.5×83.5cm 影像06分52秒 2016
△ 汪建伟 《TBC》布面丙烯、油画 200×147cm×3 2015
△ 现场行为表演者在姜杰作品《小于一吨半》前
△ 刘建华《物体系列》和Dimitri Kosire 《射穿》
△ 张晓刚 《重生2号:重生之礼》 布面油画 180×230cm 2016
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以“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为主题,由“萧条与供给——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全球征集展”两部分构成。策展思路延续并强化了上一届以来的策展人机制,并在吕澎和Letizia Ragaglia两位主要策展人的基础上,成立了由9位国际策展人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丰富展览面貌。以吕澎为总策展人的国际化策展团队,针对当下社会语境对中国艺术发展所面临的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社会与个体等多重矛盾冲突的现象,做出了大胆的探索。正如吕澎所述,“有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当代艺术处在‘温开水’——难以让人产生积极的反应和思考以致显得缺乏意义——的境况之中,人们几乎失去了像20世纪80年代之前那样对艺术的激情和好奇心。在看上去经济力量决定一切的全球化时代,艺术的‘丰富性’是否也掩盖了‘精神性’的缺失?HISTORICODE关涉价值取向与目标,是人类继续存在与发展的理由,使用经济学术语‘萧条’和‘供给’不过是希望将存在的问题和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提示出来。”
△ 美术馆场馆外的张大力雕塑《愚公移山》
△ 舒群《红色经典系列11号》布面丙烯 600x255cm 2012
△ 卢征远作品《浪》由多个喇叭组成,在现成会间隔性地发出刺耳的声响
△ 叶甫纳 《甲天下》综合材料 2014-2016
从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策展人吕澎对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怀念以及对当下当代艺术被商业塑形的某种失落,而这种取向也诚实地反映在展览的策展和布局中。如在本届展览最核心的一楼展区中,张晓刚、王广义、汪建伟等“85”健将们便带来了最新创作,而在二、三楼展区,政治人物形象的挪用和泛政治化的作品也占据了不小的比重,配合着回荡在各楼层内对于当代艺术历史沿革、政治文化源流的慷慨介绍,不由得将参观者带入一种历史流变的沧桑感当中。策展人吕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次我不想将展览做成什么景象都囊括的万花筒,也不想做成少数人在工作坊里的课题,一个城市展应该是能感染城市的节日,而这个节日也需要一个能被更多人感同身受,聚焦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的普世问题。”
△ Dimitri Kosire 《射穿》 200×160cm 丙烯、木头 2016
△ 邓碧文 《蛇形杀虐图》 和Josef Achrer 《地球学5》
△ 高氏兄弟的雕塑装置《盲人的寓言-过河》和李山生物艺术作品
在颇具学术深度的历史关照外,“萧条与供给”主题展也定位了开放多元化、学术专业化的国际艺术环境,探索了当下纷繁的国内、国际当代艺术发展现状和态势。在陈展设计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的作品是按照“空间—作品”的综合因素被混合安排和放置,每一层楼的作品依据不同材料和形式进行交错组合安排。吕澎表示:“有人建议通过主题进行类别细分,但我不认为这个展览的主题可以有效地通过更为细分的专题来呈现,实际上,艺术问题的讨论难以有清晰的边界,当代艺术总是盲点的制造者而不是问题的解答人,所以,展览旨在通过主题的提示促进观众的无限思考和自由的独立判断。”在展览呈现之外,学术委员会还在本次展出的绘画、影像以及综合材料三种媒介的作品中,分别评选了10个学术奖项。如李青、马延红、毛同强、王广义、姚清妹等国内外30位艺术家获奖。
△ 李青作品《十八颗松树》(左)和《放大·香港的早晨》(右)
△ 李占洋 《伟人的凝视》玻璃钢 2010
此前广受民众关注的“向大师致敬”单元,本届只展出了严陆根所收藏的罗丹《思想者》。而作为组委会发掘世界艺术新锐力量的重要单元,于4楼呈现的全球征集展获得全球艺术人士的广泛参。本次由于吕澎的学术定位,征集展在空间布局上的板有所占比例缩小,从第一届占比2/3左右调整到了约1/4,展出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的243位艺术家的253件征集作品。并经过专家学者三轮公开公正评审入围参展,涵盖中国水墨、油画、雕塑、影像、装置、综合材料等艺术品类。此外,本届南京国际美术展还在主题展及征集展板块外,新增了以“INTELLECTUAL:视觉消费”为主题的平行展,参展艺术家100人左右,计划展出艺术作品300余件,已11月12日与美术展同期开幕,2016年12月12日结束,展览地点为南京爱丁堡饭店百家湖艺术空间。
△ 严陆根收藏的罗丹《思想者》
△ “全球征集展”展出了243位艺术家的253件征集作品
△ 平行展“视觉消费”展览现场
相关新闻